联永超声

扫一扫关注

            无损检测系列
                      超声波测厚仪
                      电火花检漏仪
                      地下管道检漏仪
                      镀层漆膜测厚仪
                      涂层防腐层测厚仪
                      涡流氧化膜测厚仪
                      红外线测温仪
                      便携式里氏硬度计
                      超声波探伤仪
                      超声波探伤探头
                      超声波探伤试块
                      便携式磁粉探伤仪
                      磁粉耗材系列
                      荧光探伤仪
            射线探伤系列
                      射线探伤耗材
                      暗室红灯
                      洗片机
                      洗片槽
                      工业观片灯
                      干燥箱
                      警示灯
                      黑白密度计
                      X射线报警仪
            涂层检测仪器
                      漆膜硬度计
                      漆膜冲击器
                      干燥时间
                      刮板细度计
                      表面粗糙度比较板
                      光泽度仪
                      漆膜测厚仪
                      附着力测试仪
                      柔韧性系列
                      湿膜测厚仪
                      粗糙度仪

  当前位置:首页-无损检测的定义、方法、人员要求、标准等简述



无损检测的定义、方法、人员要求、标准等简述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无损检测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本标准目的在于指导正确使用无损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445—××××[②] 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ISO 9712:1999[③],IDT) GB/T 1548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5481—2000,ISO/IEC 17025:1999,IDT)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NDT委托书 NDT contracts 甲方(委托单位)要求乙方(责任单位)对甲方的某一项目实施和应用无损检测的书面文件,该书面文件可以是经双方认可的合同、协议,也可以是经双方认可的其他有效格式。 3.2NDT任务书 NDT assignments 雇主或责任单位要求本单位检测人员对某一项目实施和应用无损检测的书面文件。 4 缩略语 NDT:无损检测 5 无损检测概述 5.1 NDT 是指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 5.2 NDT 能发现材料或工件内部和表面所存在的缺陷,能测量工件的几何特征和尺寸,能测定材料或工件的内部组成、结构、物理性能和状态等。 5.3 NDT 能应用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成品检验、在役检查(维修保养)等多方面,在质量控制与降低成本之间能起最优化作用。NDT还有助于保证产品的安全运行和(或)有效使用。 6 无损检测方法种类 6.1 NDT 包含了许多种已可有效应用的方法。按物理原理或检测对象和目的的不同,NDT 大致已可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a) 辐射方法: ——(X 和伽玛)射线照相检测 (X-ray and gamma-ray radiographic testing);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 (radioscopic testing); ——计算机层析照相检测 (computed tomographic testing); ——中子辐射照相检测 (neutron radiographic testing)。 b) 声学方法: ——超声检测 (ultrasonic testing); ——声发射检测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电磁声检测 (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testing)。 c) 电磁方法: ——涡流检测 (eddy current testing); ——漏磁检测 (flux leakage testing)。 d) 表面方法: ——磁粉检测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液体)渗透检测 (liquid penetrant testing); ——目视检测 (visual testing)。 e) 泄漏方法: ——泄漏检测 (leak testing)。 f) 红外方法: ——红外热成像检测 (infrared thermographic testing)。 注: 新的 NDT 方法随时可能被开发和利用,因此不排除还有其他的 NDT 方法。 6.2 常规 NDT 方法是指目前应用较广又较成熟的 NDT 方法,它们是:射线照相检测(RT)、超声检测(UT)、涡流检测(E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见第 9 章) 7 安全提示 某些 NDT 方法会产生或附带产生诸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紫外辐射、有毒材料、易燃或易挥发材料、粉尘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应用 NDT 时,应根据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按有关法规或标准要求进行必要的防护和监测,对相关的 NDT 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 8 应用无损检测的一般原则 8.1 概述 应用 NDT,相关的雇主或责任单位应对 NDT 人员、NDT 设施和 NDT 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8.2 NDT 人员 8.2.1 NDT 人员应按 GB/T 9445 要求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此外还应得到雇主或责任单位的工作授权。 涉及特定目的的 NDT 人员,还应按相关的法规或标准要求进行附加认证。 8.2.2 经认证的 NDT 人员按不同的 NDT 方法(见 6.1)各分为 1、2、3 三个等级。NDT 人员应按其所认证的方法和等级,从事相应的 NDT 工作。 8.2.3 1 级人员应熟悉并遵循 GB/T 9445—××××(IDT ISO 9712:1999)中 5.2 的规定。 8.2.4 2 级人员应熟悉并遵循 GB/T 9445—××××(IDT ISO 9712:1999)中 5.3 的规定。 8.2.5 3 级人员应熟悉并遵循 GB/T 9445—××××(IDT ISO 9712:1999)中 5.4 的规定。 8.2.6 未经认证的人员应在持有有效证书的 NDT 人员指导下从事 NDT 工作,不能独立进行检测,不能解释检测结果,不能编写 NDT 结果报告。 8.3 NDT 设施 8.3.1 NDT 设施包括与 NDT 相关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场所、环境等综合条件。 8.3.2 NDT 仪器设备和器材的工作性能应达到相应 NDT 标准的要求。 NDT 仪器设备和器材的制造商,应按相应的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 建议购买和使用经由国家授权或经由检测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认证单位质量认证的 NDT 仪器设备和器材。 可反复使用的 NDT 仪器设备和器材,为确保其工作性能随时达到相应 NDT 标准的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自行组织定期检定。必要时,可委托经由国家授权或经由检测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检定单位进行定期检定。 8.3.3 NDT 场所应符合 GB/T 15481 的规定,同时也应满足相应 NDT 标准和 NDT 工作的要求。 8.3.4 除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卫生和劳动保护的法规外,还应尽量避免在高温(60 ℃ 以上)、弥漫着粉尘或刺激性气味的环境中进行 NDT(除非已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这些对人体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可能会干扰 NDT 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正常观察和作出正确判断。 8.4 NDT 档案 8.4.1 应用 NDT,应有完整的 NDT 档案。NDT 档案应至少包括: a) NDT 委托书或 NDT 任务书; b) NDT 标准; c) NDT 规程; d) NDT 指导书(或 NDT 工艺卡); e) NDT 原始数据记录; f) NDT 结果报告。 注: 必要时,还应包括 NDT 人员资格证书、NDT 设施认证证书以及其他与 NDT 有关的文件。 8.4.2 应用 NDT,应满足 NDT 委托书或 NDT 任务书的要求。 8.4.3 NDT 委托书或 NDT 任务书中,应明确指定现成和适用的 NDT 标准。 若没有现成和适用的 NDT 标准,可通过协商方式确定或临时制定经检测双方认可的代用标准。 应注意选用最新版本的 NDT 标准。为此,NDT 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应随时了解相关 NDT 标准的制修订和版本更新动态。 附录 A 给出了供参考的常用 NDT 标准一览表。 8.4.4 应事先由 3 级人员编制 NDT 规程。NDT 规程应依据 NDT 委托书或 NDT 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应的 NDT 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其内容应至少包括: —— 编制 NDT 规程所依据的相关文件; —— 规程所适用的被检材料或工件的范围; —— 验收标准或等效的技术要求; —— 实施本规程的 NDT 人员资格要求; —— 何时何地采用何种 NDT 方法; —— 何时何地采用何种 NDT 技术; —— 实施本规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的名称和规格; —— 被检部位及检测前的表面准备要求; —— 检测的标记和原始数据记录要求; —— 检测后的操作要求; —— 结果报告的要求; —— NDT 规程编制者(3 级人员)的签名; —— NDT 规程批准者的签名。 注: 必要时,可增加雇主或责任单位负责人的签名和(或)委托单位负责人的签名,也可增加第三方监督或监理单位负责人的签名。 8.4.5 应事先由 2 级或 3 级人员编制 NDT 指导书。NDT 指导书应依据 NDT 规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其内容应至少包括: —— 编制 NDT 指导书所依据的 NDT 规程; —— (一个或一批相同的)被检材料或工件的名称、产品号(或批号)、被检部位以及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 指定的 NDT 人员的姓名、持有资格证书的编号(必要时注明发证机构)及其 NDT方法和等级; —— 指定的仪器设备和器材的名称、规格、型号、编号及其校准要求; —— 所采用的 NDT 方法和技术; —— 操作步骤; —— 对结果判断和数据记录的规定; —— NDT 指导书编制者(2 级或 3 级人员)的签名; —— NDT 指导书批准者的签名。 注: 必要时,可增加雇主或责任单位负责人的签名和(或)委托单位负责人的签名,也可增加第三方监督或监理单位负责人的签名。 8.4.6 应按 NDT 指导书要求进行检测并对原始数据作忠实记录。进行检测和记录的人员应持有相应 NDT 方法的 1 级或 1 级以上证书,该人员应在每份 NDT 原始数据记录上签名并对数据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如果进行检测和记录的人员持有 1 级证书,还应附加相应 NDT 方法的 2 级或 3 级人员的签名并承担相应的技术监督责任。 8.4.7 NDT 结果报告应由相应 NDT 方法的 2 级或 3 级人员负责编写、签名并对报告中的内容承担技术责任。 NDT 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包含 NDT 委托书或 NDT 任务书的要求。 9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 9.1 概述 9.1.1 每种 NDT 方法均有其能力范围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对缺陷的检出几率既不会是 100 %,也不会完全相同。例如射线照相检测和超声检测,对同一被检物的检测结果不会完全一致。 9.1.2 常规 NDT 方法中,射线照相检测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探测被检物内部的缺陷;涡流检测和磁粉检测用于探测被检物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渗透检测仅用于探测被检物表面开口的缺陷。 9.1.3 射线照相检测适用于探测被检物内部的体积型缺陷,如气孔、夹渣、缩孔、疏松等;超声检测适用于探测被检物内部的面积型缺陷,如裂纹、白点、分层和焊缝中的未熔合等。 9.1.4 射线照相检测常被用于检测金属铸件和焊缝,超声检测常被用于检测金属锻件、型材和焊缝。在对焊缝中缺陷的检出能力上,超声检测通常要优于射线照相检测。 9.2 射线照相检测(RT) 9.2.1 能力范围: a) 能检测出焊缝中存在的未焊透、气孔、夹渣等缺陷; b) 能检测出铸件中存在的缩孔、夹渣、气孔、疏松、热裂等缺陷; c) 能确定检出缺陷的平面投影位置和大小,以及缺陷的种类。 注: 射线照相检测的透照厚度,主要由射线能量决定。对于钢铁材料,400 kV X 射线的透照厚度可达 85 mm 左右,钴 60 伽玛射线的透照厚度可达 200 mm 左右,9 MeV 高能 X 射线的透照厚度可达 400 mm 左右。 9.2.2 局限性: a) 较难检测出锻件和型材中存在的缺陷; b) 较难检测出焊缝中存在的细小裂纹和未熔合。 9.3 超声

点击数:[  2379次  ]  录入时间: [   2015/6/1   ]  【打印此页】 【关闭


  1. 超声波测厚仪
  2. 便携式硬度计
  3. 工业观片灯
  4. 电火花检漏仪
  1. 超声波探伤仪
  2. 粗糙度测量仪
  3. 涂镀层测厚仪
  4. 磁粉探伤仪
  1. 黑白密度计
  2. 涡流涂层测厚仪
  3. 荧光探伤仪
  4. 红外线测温仪
关于我们
  1. 公司介绍
  2. 联系我们
  3.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
  1. 新浪微博
  2. 手机社区
  3. 微信平台
  4. 阿里巴巴